欢迎来到海国投集团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实施方案获批

日期:2023-09-19

中关村大街原称“白颐路”,是上个世纪北京著名的风景道路,“白颐路”为白石桥至颐和园的道路,为清代皇家出行颐和园的必经之路。这条大街还串联着包括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友谊宾馆,中钢大厦,中关村西区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建筑群,曾有“京西小长安街”的美誉。它不仅是北京城市发展建设最主要的干道之一,更是跨越时代见证历史的一条精彩的空间廊道。这条街道也因为其出色的空间意象而成为美国城市规划专家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中唯一提及的中国街道,称之为“一条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

c5635a5c1a911af937ea00967cf1e23.png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北三环-北四环段)实施方案,这是2023年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重点工程项目,将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公共空间提升带动周边社会主体、片区街道共同协作,引领城市片区全面更新。

8f3baaaca15e9f4ea55a91ed8b67ef5.png

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段工程全线范围9.2公里,南起白石新桥北至厢白旗桥。大街的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承载着交通、交往、交互、文化等多种属性和功能需求,形成了一系列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形象特色的城市客厅,因此中关村大街公共空间的总体定位为“城市客厅、博览大道”。

项目整体提升工作由海国投集团下属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改造思路上探索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引导”转变, 已完成位于中关村南大街道路东侧,北起数码大厦,南至魏公村地铁站,长约900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的示范段工程,并向公众开放。示范段通过“重构生态基础、重归行人优先、重焕街区活力、重塑文化特征” 的“四重奏”策略,完善街道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高大乔木,释放林下空间;对部分乔木种植肌理、乔灌草种植秩序进行重组,构建清晰的景观空间和通透的视觉廊道,形成“荫与景”的功能区分;重点对灌木及草本植物进行更新改造,形成清新、怡人、自然的地被景观。

改造工程将行人的安全通行和舒适体验置于优先级的首位,推动路权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交通”转向“交往”,形成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取消路侧停车改为骑行道,通过机非隔离、人车分流,让交通更安全。

在本年度批复的北三环-北四环段大街设计中,遴选“一南一北”两家设计单位开展深入设计工作,南方团队为AECOM公司,北方团队为北林地景作为整体设计顾问,在实施方案中,充分吸收采纳示范段的设计建设经验,并将片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梳理整合再创新,通过“水路绿” 的三网融合,带动片区全面升级,打造典型街区改造示范。设计重点是:

1.优化慢行系统,提升出行的人性化体验,改善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建议部分公共空间弹性共享,全线实现无障碍通行;

2.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加强林荫道和休憩设施,以安全友好、无界共享、高分辨率、智慧高效的策略,深化片区公共空间在环境创新、社会创新和治理创新等三个维度的城市更新成效。

项目主要设计内容除中关村大街的线性空间,还包括三个城市客厅核心节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盘活城市存量资源,激活片区公共活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创新客厅:打造鼎好大厦+中关村广场慢行街区,满足全域慢行,增强区域连通性,激发中关村商圈活力,提升公共空间服务能力。

文化客厅:重塑“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的文化地标,把广场还给市民,改善街道风貌,构建有温度,有记忆的场所意象。

邻里客厅:以当代商城为核心节点,双榆树北街,双榆树二街街巷空间联动,带动邻里社区活力,共同营造有烟火气的社区生活场景,打造中关村大街幸福生活名片。

改造过程当中始终坚持从公众需求出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坚持公众参与决策,探索构建全社会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更新机制。设计过程中,通过开展产权单位调研、公众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附近居民、学生、创新创业者对空间改造的诉求,让全社会都能参与街区更新之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空间合伙人”。

中关村大街承载了海淀人的情感记忆,见证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区委区政府也对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提出“片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将以示范段工程为基础,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工作。